每天戴耳機打發時間,這屆年輕人“未老先聾”
發稿人:騰訊健康時間:2019年04月01日
張曉夢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“耳聾”扯上關系,一年前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時她才25歲。生病前,每天戴耳機三個小時的習慣已經陪伴她快八年,從大學時期學英語、聽歌,到工作后通勤時戴耳機聽音樂來逃避公交車上的噪音,她從未察覺耳朵有任何異常。
轉變是突然發生的。2018年3月開始,張曉夢左耳斷斷續續出現響聲,有悶堵感,兩天后開始嗡嗡作響,甚至聽不清同事說話。她這才察覺不對,到廣東省內一家三甲醫院檢查,左耳低頻段40分貝以下都聽不到,而正常聽力應該在20分貝以內。
“可能長期聽耳機損傷了耳朵細胞,也可能是熬夜沒休息好,或者耳朵血液循環不好。”張曉夢回憶醫生的分析,病因并不是單一的,也很難確定具體是哪一種。經過三個月的治療,“耳聾”漸好,卻又多了耳鳴的毛病。
張曉夢并不是個案。多位醫生表示,長期、連續、高強度的噪音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,對于年輕人來說,長時間戴耳機或經常出入高分貝的音樂現場,都有損害聽力的可能。
2月12日,世界衛生組織(WHO)發布數據,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(12~35歲)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(如用手機耳機聽音樂)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,到2050年,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,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。
長時間戴耳機影響聽力,近年來聲污染的危害日趨增多,如青少年長期戴耳機聽音樂,尤其坐公交車地鐵時聽音樂最傷耳朵。
人戴上耳機后,外耳處于閉塞狀態,如果聲音開得過大,在沒有經過外耳、中耳的消解下,聲音能量直接到達內耳,時間一長就會損害到內耳柔弱的毛細胞。
而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,所以當我們享受100分貝以上的音樂時,內耳毛細胞會慢慢死去。而實際上,很多人耳機里的音樂已經超過90分貝,這樣對內耳的影響很大。
在地鐵、公交車這種有噪聲的環境里,音量大小不是由聽力而是由噪音決定。人在這種噪音環境中,通常會不自覺地把音量開得很大,所以耳朵里的聲音不斷加強撞擊在耳膜上,也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。而在所有的噪聲中,脈沖式噪聲,就像MP3里傳出的聲音,對聽力的損傷最大。
另外專家指出,插入式耳機因在耳內離鼓膜更近,往往對鼓膜產生的刺激更直接、危害更大。耳機的振動與鼓膜之間的距離很近,聲波傳播的范圍小而集中,對內耳毛細胞和聽覺神經的刺激比較大,長時間使用耳機會對聽力產生嚴重損害。